今年清明節很特殊!提醒:「3類人」不掃墓,4件事不要做,絕非迷信

446

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還是傳統文化節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是今年的清明節,更是被網友稱為「六十年一遇」。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干支曆法的角度來看,今年是甲辰青龍年,本身就是一個60年才出現一次的年份。

其次,今年是老百姓口中的「無春年」,即按照農曆紀年,今年是沒有立春節氣的。

第三,按照陽曆紀年法,今年有366天,即陽曆的「閏年」。

第四,往年清明節一般都在陽曆4月5日,而今年的清明節落在了陽曆的4月4日,比以往提前了一天。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今年的清明節,被網友們稱為「六十年一遇」的清明節!所以,大家也更加註重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希望通過這一節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01 清明節的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據《易經》記載,上古時期的墓葬是「不封不樹」的,即墓地上不起墳。而孔子是已知最早為父母築墳的人,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自己四處奔波,方便祭拜時能準確的找到墳址。

後來,他的這一行為逐漸演化為一種墓祭習俗,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掃墓祭祖的行為,才逐漸成為清明節中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現如今,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攜帶鮮花、紙錢等物品,前往祖先的墓地,進行莊重的祭拜和祈福儀式,進而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對先人的感恩,寄託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習俗二:盪鞦韆

盪鞦韆不僅可以鍛煉人的身體,而且可以培養人的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據《藝文類聚》記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這就意味著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也是從寒食節演變而來的。

在唐代,盪鞦韆已成為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中的重要內容。據記載,唐天寶年間,宮中都會豎立起大量的鞦韆,供後宮妃嬪、公主玩樂。

到了明代,盪鞦韆之風更甚,甚至將清明節稱之為「鞦韆節」。現如今,鞦韆已遍布城鎮社區內的兒童遊樂區,孩子們無需等到清明節也可隨時玩耍,

習俗三:踏青、蹴鞠、放風箏

自古以來,清明時節便是文人墨客爭相描繪的美好時節,踏青、蹴鞠、放風箏等習俗,在詩詞歌賦中屢見不鮮。

比如,宋代詩人陸遊的《晚春感事》,其中有一句:「蹴鞠場邊萬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就展現了清明時節人們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

如今,清明時節,父母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踏青、放風箏、野餐,已成為人們享受春天美好時光的一種流行方式。

02 清明節「四忌」

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但生活中的一些傳統習俗和禁忌仍然值得我們尊重和遵守。

特別是在這「六十年一遇」的清明節里,我們更應謹慎行事,以示對先人的尊重和懷念。

忌諱一:忌穿著鮮艷華麗

在傳統文化中,紅、紫等鮮艷的顏色,通常代表著喜慶和歡樂。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和哀悼的日子,雖然是個小長假,但相比其它節日,氣氛還是比較莊重和肅穆的,穿鮮艷的衣服可能會被認為不尊重先人或者不合時宜。

忌諱二:忌嬉笑打鬧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和緬懷先人的節日,如果我們跟長輩去祭祖或者掃墓,切忌在墓地或者祠堂周圍嬉笑打鬧、大聲喧嘩、污言穢語或者亂跑亂碰。

因為,這些行為不僅體現對逝者缺乏尊重,還可能打擾到周圍祭祀掃墓的人。

忌諱三:忌拍照留念

現在的年輕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想拍照記錄下自己的生活。但清明節,祭祀或者掃墓的時候,還是不要記錄為好,因為拍照本身就帶有一種娛樂和輕鬆的氛圍,這與祭祀、掃墓的氛圍相衝突。

其次,有些人為了拍出滿意的照片,可可能會在墓地或者祖祠前擺姿勢、調角度,這種行為不僅顯得不夠尊重,還可能會影響其他祭祀掃墓者的情緒。

忌諱四:忌食發物

發物是指那些營養豐富或者具有刺激性,容易誘發某些疾病的事物。

清明時節,氣溫逐漸升高,人體陽氣生髮,肝氣達到最旺。如果此時攝入過多的發物,可能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進而誘發各種疾病。

在古代,清明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人們為了順利的參與祭祀或者掃墓活動,都會避免在這期間進食各種發物。

03 清明節,三人不上墳

人活一世,總會面對生命的輪迴,每個人都有已經逝去的長輩。按理說,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時節,人們都會去祭祀或掃墓,以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

但古語有雲,「三人不上墳」,意思是有三類人,無論是清明節還是平時,都不適合去掃墓或者上墳。

第一類人:孕婦

墓地一般處於比較荒涼的郊外,清明時節,人們都集中去上墳,燒紙錢、放鞭炮,難免會搞得周圍環境聲音嘈雜,煙霧繚繞。

此外,上墳是一個緬懷先人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站立、行走和彎腰等動作,並且整個過程的氛圍還比較悲涼、肅穆,充滿各種負面情緒。

孕婦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受孕激素影響較普通人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過度悲涼的氛圍,嘈雜的環境,很可能導致孕婦過於激動或者悲傷,特別是處於孕晚期的孕婦,身體負擔大,稍微一個不注意,就可能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導致流產。

因此,不建議孕婦參與清明節的上墳活動。

第二類人:小於7歲的孩子

俗話說:「生死之事,非小兒所能解也。」意思是說生死這樣的人生大事,並非是年幼的孩子所能輕易理解的!

看到這裡,可能有網友會說,既然孩子不能理解,那利用清明節帶孩子去祭祖掃墓,不正好可趁此機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其實並非如此。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應在合適的時機逐漸接觸和理解生死話題,而不是過早地暴露在這種複雜的情感與認知環境中。

因為過早引入這類話題,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焦慮或困惑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小學(7歲以後),隨著知識的增加和認知水平的提升,便可逐漸對其進行死亡教育,但一般也不建議直接帶到墳地這種地方去教育,而是通過遊戲、故事等步驟循序漸進的進行教育。

第三類人:大於70歲的老人

不建議七十歲以上老人去上墳的理由,跟不建議孕婦去上墳的理由差不多,一是因為生理上,他們的各項身體機能都大不如前;二是心理上,他們相比年輕人,對逝去的人更具有深厚的感情,且生命更接近死亡。

墓地往往處於較為偏僻的地方,再加上清明時節雨水較多,老年人如果去上墳的話,有可能很難適應這種長時間的戶外運動,如果再有雨水,道路濕滑,稍微一個不小心,老人就很容易受傷生病。

此外,墓地是一個充滿哀思和悲傷的地方,氛圍較為沉重,老年人到了這種地方,難免過度悲傷或者情緒激動,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的死亡,導致心理負擔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