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家是教育人的場所,也是疲憊時的港灣,還是子子孫孫出發的地方。
當我們期待子孫富貴發達的時候,更應該想一想,如何經營家庭,傳承家業。
有一句古訓:家有三不空,子孫乘東風。
並不是家庭越簡單越好,有些方面,是要求滿的,這樣才能讓子孫後代人生更加豐滿。
特別是家中有親人過世的時候,很多人把什麼都扔掉,燒掉,甚至馬上把老屋都賣掉,只留下錢。明顯這是不對的,要避免唯利是圖的做法。
把古訓用到老人過世之後的安排上,就會明白很多的道理,也會讓子孫「乘風而行」。
01
祭祀不空,孝道。
從古至今,我們都推崇「厚養薄葬」。
老人健在的時候,多伺候,多一些陪伴,在老人過世之後,就簡簡單單地落葬。這樣的做法,值得點贊。
但也不是說,落葬就馬馬虎虎,什麼儀式都不要了。
落葬之後,我們還得追思,不忘老人的遺訓,留存祖先做得好的一面。
《朱子家訓》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通常,老人過世後,家中就會增加一個牌位。逢年過節,都要上一炷香,表達思念之情。
春秋時,孔子博學多才,還培養了一大批學生。
孔子過世的時候,學生子貢建議:「用安葬父親的禮儀,進行安排。」
是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子貢還帶著一群學生,在孔子的墳墓旁邊,修建了小屋,進行守孝。子貢守孝了六年之久。
因為孝順,子貢被後人更加敬佩。他在商業領域,被很多人尊為財神。他的經商之道,統稱為「端木遺風」。
作為普通家庭,舉行祭祀儀式,就是一次最佳的教育機會。
在福建武夷山一帶,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行家祭。除了燒香,還會擺放很多的貢品。
一隻雞、一個豬蹄,一些水果,作為貢品,並且在貢品上貼一點紅紙。雞要正著擺,寓意精氣神;豬蹄寓意著健康。
祭祀之後,貢品也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都沾一沾先人的福氣。
當孩子參與儀式的時候,大人總會說起,先人是幹嘛的,有什麼成績,如何關愛他人,好的家風,也從此傳遞下去了。
02
遺物不空,節儉。
把老人用過的衣服鞋子,日用品等,付之一炬,這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一方面是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也不會用老人用過的東西了。一方面擔心有細菌,不太衛生。還有一方面是避免了睹物思人,讓自己走出哀傷。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遺物,都要燒毀,或者扔掉。
從持家來說,仍舊要懂得,舊物利用。更重要的是,提升遺物的價值,讓老人的心血不白費。
其一,書要用起來。書很舊了,但是知識不會過時。
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讀書就是後代和先輩對話,是以史為鑒,以人為鏡。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把老人的筆記、回憶錄等書留下來,精神財富就多了。
其二,古玩要保護起來,不要隨意變賣。雖然古玩值錢,但是我們更要看其價值,是家庭落魄時的一張底牌。
其三,老人獲得的獎勵,重要人生物證,留下來,也許在辦理一些後事的時候,用得上。就算不用,也是一筆精神財富。
我的老外公,當過兵,並且經歷了戰火。他的舊軍裝,還有小獎牌,就如同傳家寶一樣。是整個大家庭值得驕傲的地方。
其四,老人用過的傢具等,若是能夠用起來,也能節省我們的家庭開銷。
要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時代好了,物質豐富了,但是勤勞簡樸、積極向上的精神不能丟。在什麼都有的時候,多想一下,什麼都沒有的日子。
03
手足不空,互助。
我的老家有一個習俗:老人過世的頭一年,子孫都要在老屋裡過新年,是為孝道。
不能因為老人一過世,兄弟姐妹都散了,不再相聚。
在半年之內,老人的老屋是不能變賣了;在農村,老屋最好是長期留著,哪怕是鎖起來。
有老屋的地方,就有兄弟姐妹的根。
就算兄弟姐妹都是城裡人,老人也沒有生活在農村。那也要有一個地方,容得下兄弟姐妹。
俗話說:「長兄為父,長嫂比母。」
推舉老大為家長,組織大家逢年過節聚一聚,就像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一樣。
尤其是清明節,邀約兄弟姐妹一起掃墓,這是必須的傳統。趕路幾百里,就是為了到父母的墳頭上拜一拜,也和大家吃頓飯。花錢,花時間了,但是值得。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齊心家不散。一家人能團結在一起,那麼大家都會好過。遇到困難了,人人搭把手,就容易多了;遇到喜事了,大家都拿慶祝,熱熱鬧鬧的。
把兄弟姐妹弄丟,無疑是丟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家業發展的力量,人情的溫暖,就不見了,未來的路,困難重重,何苦呢?
04
親人過世了,但是家還在。
順著家庭的變化,改變持家的方法,這是家人的自覺。
無論我們多大年紀,走到哪裡去,都離不開「家」,都是家裡的一員。
作為普通人,最大的欣慰,就是有家可回,和家人一起,吃很多很多的飯。
作為普通人,最大的意義,就是送走上一代,教育下一代,活好自己這一代。
好的家庭,父慈子孝,生活節儉,手足和氣,福氣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