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3不扔,窮氣不出門」,大年初四「扔窮日」,扔掉3樣迎福氣

10134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尤其是進入正月的每一天,都承載著豐富的傳統內涵,所以過年是個發揚傳統文化的過程。這使得過年的意義更加深遠了,不只是吃喝享受團圓,更是豐富我們的內心。

大年初四是個與財運有關的節日,這一天是迎接五路財神和灶神的日子,同時也是民間傳統裡的「丟窮日」。透過一接一扔,反映了人們辭舊迎新,趕走貧窮晦氣,迎接財運福氣的決心。無論什麼時候,這都是人們心底的熱切盼望,新的一年,生活一定要越來越好。

大年初四「扔窮日」,扔什麼很重要,我們要將一切影響好運和財運的東西都扔掉,才能把窮氣徹底清理出去。圍繞著「扔窮」,大年初四也流行著與之相應的習俗,下面就結合大年初四當日的傳統跟大家解析要扔掉的「3樣」,正所謂「初四3不扔,窮氣不出門」,延續老傳統,扔掉3樣,迎接一年好福氣

第1樣:灰塵垃圾要丟出

在我國年俗文化裡,講究過年期間不能掃地倒垃圾,即使有垃圾也要攢在一起,放到角落。過年期間人們都比較忙碌,互相往來拜年的人也會很多,這時候掃地也確實不合適,因為民間將「掃地」視為掃地出門,有「清客,趕人」的意思。而到了大年初四,是迎接財神和灶神的日子,家家戶戶講究要做大掃除,將里里外外都擦乾淨,各種灰塵垃圾也都要清理出去,以乾淨整潔的狀態表達對財神和灶神的敬重。同時這個清理垃圾污穢的過程,也被人們視為「丟窮」。

民間有言「財不進臟門」,初四為迎接財神和灶神的日子,如果邋裡邋遢,那麼假如財神能夠看到,也會不高興,顯得不夠尊重。而且這樣的人也代表著懶惰,灶神看到了也會生氣,自然就不會降福了。從實際生活來看,家中滿是灰塵雜物,不僅住起來不舒服,也不利於身體平安。而邋遢懶惰的人,日子也過得好不到哪裡去。

第二樣:浪費的習慣要丟掉

美食是過年期間的重頭戲,大年初四,講究吃「折籮」。而所謂的折籮是將前幾天未吃完的生剩菜剩飯放在一起,經過加熱之後,繼續食用吃。人們認為「折籮」中的肉和菜象徵金銀財寶,有著招財進寶的寓意。而吃「折籮」也可以避免食物的浪費,這樣的行為正是傳統美德「勤儉持家」的表現。從迎接灶神的角度來看,也會給灶神留下好的印象,從而為家人多多降福。

老人們常說「吃不窮,穿不窮,浪費糧食會受窮」,浪費的行為是生活中的大忌。不會合理規劃錢財,胡亂花錢的行為是浪費,買回家的物品放到一邊不能實現價值也是浪費,消費水平超出自己的賺錢能力是浪費,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上消耗自己的耐心也是浪費。這些浪費的行為我們都要盡量規避,合理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錢,每一分鐘。這樣可以將我們自身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那麼離我們想要的生活就越來越近了。

第三樣:壞情緒要丟掉

在大年初四的傳統中,有一點是講究不能動怒吵架,以免驚擾了財神和灶神,給日子帶來不順。而大年初四也正值過年期間,難得與家人以及親朋好友相聚,要好好聊聊天,敘敘舊,以增進親情和友情,正是有了這些情感,我們的內心才倍感溫暖不孤單。而如果吵架動怒,自然會影響了大家的心情,疏遠了親人和朋友,假使被財神看到,也會生氣遠離。

當然動怒,生氣,消極等壞情緒,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內耗,過得不開心,對生活失去信心。而總是帶著壞情緒生活,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無益,同時也會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其實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那麼你的生活也就是什麼樣子的。充滿壞情緒的人,生活自然也會不盡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