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被廣大人民稱為包青天,只因他不畏權貴為百姓做主,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地位都非常高,成為了清官的代名詞。現在很多影視劇中都用包公的故事排成電視,讓我們現在的人也能一睹包公的風采,包公生平斷案如神,死之後也弄出一個疑陣讓人無法破解,讓人佩服不已。
包青天一生也樹敵無數,在嘉祐七年,包青天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壽終正寢,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拯遺體被送往了安徽老家送葬。當時萬民悲痛。其在出殯的時候,那是萬人空巷,都來送包青天。而與此同時,在七個不同的城門,共抬出了21口一模一樣的棺材,裡面只有一個是真的包拯屍體。而且抬出門後是在不同地點同時下葬,讓人捉摸不透。
根據百姓猜測包拯這樣一個性格,為其可是樹立了不少敵人,百姓們都愛戴他,可是他這樣一來,得罪的可就全部都是權貴了,他在世的時候,沒人敢做什麼,因為其太得民心,沒人會去觸霉頭,但是他過世了之後,可就不一樣了,古人報復手段可是很多的,即使死了,他也會給掘出來泄憤。包青天這一個計策讓他們的敵人們的想法都落空了。
包拯不是富貴之家,和那些貪官的財富沒得比,但是按照包拯在北宋的俸祿,絕對是一個小富翁,所以他不說下葬規格多高,裡面的財寶也是有一定量的。包拯一來是生前得罪不少人,二來就是害怕自己死後也被人盜掘墳墓,到時候是真的「死不瞑目」了,所以他想用曹操的設置疑冢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墳墓正確的位置,這樣不僅可以防止仇家報復,還可以防止盜墓。
其實剛開始還有很多人想盜包青天的墓,但是要去盜墓的話必須找專業的盜墓賊,可當這些圖謀不軌的人找到盜墓賊的時候得到的回應往往都是拒絕的,因為即便是盜墓賊也十分尊敬包拯,盜墓界已經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絕不盜包青天的墓,包青天的一身正氣連盜賊都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