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妻子花4小時精心準備火鍋宴 丈夫回家後「一個舉動」讓她寒心:戳破多少家庭隱痛

150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一位宋女士因為天冷,加上孩子也在家,於是打算一起吃火鍋。

當天,宋女士花了4小時燉肉湯、準備一大桌子品類豐富的火鍋菜,等著丈夫下班後,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吃火鍋。

結果沒想到,丈夫下班回家後只看了一眼,就一聲不吭轉頭自己另煮白麵條吃了,反應相當冷漠。

本來一件高興的事,最後變得很掃興。

宋女士表示,當時丈夫並沒有說為什麼煮麵吃,兩個人也沒有吵架。丈夫平常比較內向,不開心的時候就會這樣。

但畢竟忙活了幾個小時,還準備了丈夫愛吃的菜品,丈夫冷漠的舉動,還是讓她感到委屈:「可能他不太喜歡吃火鍋吧,以後可能不會再做火鍋。」

新聞一出,宋女士的丈夫就被5萬人罵上了熱搜:

「這不叫不喜歡吃火鍋,這叫冷暴力!跟這種人生活真沒勁!」

「好low的操作。」

「這不是內向,這是沒家教!」

 

熱搜上的這位丈夫,讓我想起《無問西東》里的許伯常。

由於受教育程度和彼此閱歷的差距,大學畢業後的許伯常已經不再愛未婚妻劉淑芬。

劉淑芬拿刀逼著,強迫許伯常和她結婚。她天真地以為,只要如願嫁給這個自己曾經深愛著,願意出錢供他讀書的男人,她就會幸福。

但沒想到,婚後帶給她的,是這個男人無盡的冷漠。

沒有愛,沒有溝通,有的只是一張面無表情的臉。

丈夫的冷漠,逼得她性情大變,動不動就打罵許伯常,整天鬧得雞飛狗跳。

而忍受著妻子打罵的許伯常,從不還口也不還手,在旁人眼裡,儼然一個受害者形象。

妻子對他說:「外人只看到我打你罵你,卻不知道,你是如何打的我。」

許伯常不服:「胡說,我何時打罵過你?」

妻子忍著淚水,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你不是用手打的我,你是用你的態度。結婚以後,我們所有東西都分得清清楚楚,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把你的杯子摔了,你寧願用飯碗喝水,也不願意用我的杯子。」

最後,劉淑芬帶著對婚姻的絕望,跳井自殺。

02

冷暴力,是隱形攻擊的一種,指採用冷淡疏遠、言語攻擊、暗示威脅等方式的非武力暴力。這種隱形攻擊的殺傷力,有時比直接攻擊帶來的危害還要大。因為攻擊的一方常常會把憤怒隱藏,受到隱形攻擊後,被攻擊者通常不知道如何反擊。

如果被攻擊的一方,是比較習慣通過自省或容易內疚的人,在這種時候就很容易向內攻擊,比如自責。這種情況,反過來又會縱容對方,繼續使用隱形攻擊的手段。這時候,遭受到隱形攻擊的人常常會感到很委屈。

因為他們既要消化對方的攻擊,又要消化自己對自己的攻擊。長期處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崩潰就是遲早的事。熱搜上宋女士的丈夫,和《無問西東》里許伯常的冷暴力,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回應」。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西班牙則有詩歌說: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電視劇《知否》里,盛紘因為三兒子妄議朝廷,被皇帝關了禁閉。

在空無一人的偏殿裡,盛紘攥著緊張不安的心,就這樣過了一天一夜。回到家後,他是這樣形容關禁閉的感受的:「那滋味,就像是頭上懸了一把利劍,生死一線,時刻都是煎熬。」

婚姻中,得不到情感回應的伴侶,就像關禁閉,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動。這時候,你的內在心靈就會陷入徹底的幻想狀態,從而演化出各種可怕的感受和想象。就像劉淑芬在徹底絕望中,對許伯常喊出的那句:「你讓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個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關在一起。讓負責養育的護工,只給予物質滿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動,比如撫摸等。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都死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到,如果缺乏情感的回應,靈長類動物會有精神問題;而如果沒有情感回應,至少人類嬰兒的靈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寧願死亡。

只有人性化的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人的身心才會健康。

03

沒有回應,即是絕境。但這裡的「回應」,不是簡單的「答覆」,而是帶有情感的回應。什麼是情感性回應?舉個例子,當你跟伴侶說「我昨晚做了個噩夢」時,對方如果回答「這有什麼關係,不就是一個夢嘛」,然後不耐煩地聽下去,這就是沒有情感的回應。

而如果對方給的回應是,耐心地聽你描述夢境、互動討論……這就是有意義的情感性回應。台灣心理專家張怡筠曾講述過一段自己的經歷:和大部分女人一樣,她也喜歡說一些婆婆媽媽的事。一般的男人都會覺得這樣很無聊,根本沒在聽,但張怡筠的丈夫會很專心地聽她講。

有時候張怡筠錄完節目回家,一邊卸妝一邊說,今天有個女人來上節目,她怎樣怎樣。講著講著,她就覺得,幹嘛把這個故事講給丈夫聽?反正他也不會感興趣,於是馬上住口了。這時她的丈夫會突然抬起頭來,問:「後來那個女士怎麼樣了?」

張怡筠頓時來了興趣,然後接著講下去。她知道,其實丈夫根本不關心這個故事,他之所以會聽,是因為講故事的人是她,他在乎她的感受。人和人的感情,本質上就是一種依戀關係。而這種依戀關係,就是通過情感性回應建立起來的。

比如,母嬰之間的依戀關係是這樣建立的:嬰兒看著母親,母親也看著嬰兒,他們的目光遇到了,嬰兒笑,母親也笑。嬰兒由此確信:「媽媽喜歡我。」恩愛的夫妻也是如此,妻子對丈夫說:「我昨晚做了個夢。」丈夫表現出興趣,問:「做了什麼夢?有沒有夢到我呀?」

妻子笑:「哈哈,你就盼著我夢到你呢吧!」兩人一來一回,愉快地交談起來,這樣的互動頻率越高,婚姻質量才越高。毫不誇張地說,情感性回應,是婚姻生機的來源。事實上,任何關係都需要這樣的回應。你會看到,那些擁有豐盛飽滿人際關係的人,總是鮮活熱情、有感染力。而人際關係匱乏的人,生命力也匱乏乾癟,缺乏活力。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個3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回應,就是光。願你我的人生,永遠不缺這道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