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NBA啟用「鷹眼」技術輔助判罰就真的能避免重大漏判嗎?

112

NBA官方宣布同索尼體育達成合作協議,從2023-24賽季開始,NBA將啟用鷹眼,此舉一大目標是幫助裁判更好、更快做出判罰決定,提高吹罰的準確性、比賽的流暢性。

近些年,鷹眼已經在足球、網球、排球等賽事普及開來,鷹眼的使用的確提高了裁判判罰的準確性。NBA在2021年就開始嘗試鷹眼技術,當時將夏季聯賽作為試點,後來又在WNBA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運用,現在終於決定下賽季正式全面投入使用,是希望能給裁判工作提供多維度輔助。說得更直白一些,鷹眼技術就是幫助減少爭議判罰的。

但鷹眼能夠徹底解決NBA誤判問題嗎?這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目前NBA出現錯漏判而無法糾錯一大原因是回放制度的問題,鷹眼再準,如果在特定情況下不能看回放,不能挑戰,裁判不能改變判罰,鷹眼的準確性也就失去了意義。

鷹眼是什麼?

鷹眼創新公司創立於2001年,鷹眼技術的理念來自導彈追蹤技術(跟數據分析系統SportVU有異曲同工之妙),鷹眼公司創始人保羅-霍金斯將技術用到了球類追蹤上。

球類追蹤技術有兩個重要組成,分別是光學2D視覺處理(捕捉球的落點)和3D三角測量(模擬球的飛行時間)。通常,鷹眼系統會用到8-12台超高速追蹤攝像機,捕捉的數據會即時輸入中央控制系統,系統可以給裁判、轉播商提供各種實時服務。

以網球比賽為例,高速攝像機捕捉的數據能即時生成球的運動路線和落點圖,整個過程用時不到10秒,準確性是人眼無法比擬的。使用鷹眼,在判斷出界、壓線時就省去了很多看回放的時間,可以直接決定判罰結果。

一開始,鷹眼技術用在了板球賽場,之後開始大量用於網球、足球。2006年,鷹眼首次出現在職業賽場,邁阿密女子網球公開賽第一輪,美國球員傑克遜在一次發球被判出界後申請了鷹眼挑戰,被載入史冊。

考慮到網球的錯漏判更多集中在球是否出界,鷹眼技術的使用對這項運動的發展絕對有好處,名宿阿加西等都認可鷹眼技術的使用。

包括排球運動也是一樣,2015年女排世界盃第10輪,中國與俄羅斯的焦點之戰進行到第4局。當時俄羅斯19-18領先,俄羅斯的扣球被判出界,俄羅斯申請鷹眼挑戰,回放顯示的確是出界,俄羅斯挑戰失敗,中國女排將比分扳平,最終拿下這一局,以3-1的大比分取勝。

在網球、排球、羽毛球,鷹眼技術的價值能最大化。但是,鷹眼在足球賽場卻聽到了大量罵聲。因為網球、排球、羽毛球這種隔網運動沒有身體接觸,沒有對抗,比賽的節奏相對於足球更慢,鷹眼技術在足球賽場的使用引發了很多爭議。

鷹眼技術的確可以判斷越位、出界,避免2010年南非世界盃英德大戰中著名的「門線冤案」。可是,足球比賽中有大量身體對抗、倒地,如果這些全部交給鷹眼,比賽也就完全失去了流暢性。這也引發了一個矛盾:裁判在場上要扮演原告和法官的雙重角色,因為決定是否看回放的權利仍掌握在主裁判手裡。

從NBA的態度看,使用鷹眼系統是為了提升判罰準確性、流暢性。在判斷球是否出界、誰把球碰出界、干擾球、投三分是否踩線的判斷上,鷹眼系統肯定比回放系統更快,在這些回合的判斷上,鷹眼系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NBA使用鷹眼能有啥效果?

當NBA將使用鷹眼技術的消息傳出,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叫好,認為使用鷹眼能大幅減少錯漏判的出現。可實際上,仔細思考一下,NBA關於錯漏判的爭議焦點,真的集中在判罰對錯的判斷上嗎?如果只是糾結於判罰對錯,實際上NBA回放系統已經能滿足需求,只不過是一個速度快和慢的問題。

但是,諸如犯規與否這些回合怎麼辦?在攻防節奏超級快的籃球比賽中,裁判究竟該如何拿捏?哪怕鷹眼再快,前一個回合的爭議還沒確定結果,比賽已經進入下一個回合,這時候怎麼辦?

以之前詹姆斯打凱爾特人遭遇的那次重大漏判為例,在規則不變的情況下,即便啟用鷹眼系統,那個漏判能避免嗎?不能,這是規則決定的。鷹眼技術的加入,只是NBA裁判系統中某一環節的技術設備更新迭代,對整體的NBA裁判體系和流程,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按照規則,因為那個回合裁判沒有吹塔圖姆犯規,所以不能看回放,教練也沒有挑戰資格。所以哪怕啟用鷹眼技術,鷹眼再強大,漏判的結果也不能改變,除非聯盟修改規則,允許挑戰,使用鷹眼確保判罰沒問題。

所以說,鷹眼很強大,能輔助裁判在吹罰時盡善盡美,能夠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可是,如果聯盟不能優化一些規則,科技再強大也沒有用。規則卡在那,高科技不能使用,白搭。

NBA判罰冤案回顧

2018年西部決賽搶七,這個誤判是火箭球迷心中永遠的痛。

那場比賽進行到第三節還剩9分31秒的時候,哈登三分線外出手製造克萊-湯普森犯規,與此同時球破網而入,火箭主場球迷欣喜若狂,如果哈登打成這次3+1,火箭領先優勢將擴大至13分,打贏搶七晉級總決賽希望將會放大。

然而,裁判吹哈登這個進球無效,湯普森是普通犯規而不是投籃犯規。火箭最終輸掉了那場比賽,那是哈登在火箭效力時期,最接近總決賽的機會,但就這樣失去了。

如果火箭贏了那一場,也許哈登和保羅就會拿到夢寐以求的總冠軍,並非對勇士在2018年總決賽的對手騎士不敬,而是勇士在那一年的季後賽唯一的橫掃就是對騎士,「宇宙勇」兩連冠期間能把他們逼到搶七的只有那支火箭。

悲催的總是火箭。2014年季後賽首輪第六場,利拉德三分絕殺了火箭。那個進球固然非常精彩,但過程存疑。

依照規則利拉德接球時就應該開始走表,但實際上計時器是在利拉德出手時才啟動。

動圖或許速度太快還看不仔細,將動圖改為靜態圖,可以看到利拉德接球時計時器上的0.9秒紋絲不動,利拉德做出投籃準備動作時還是沒走表,直到球都要投出去了,計時器才彷彿剛睡醒開始走動。

能更好抓住比賽細節的鷹眼技術,可以讓諸如以上的爭議哨減少,這是NBA啟用該技術的主要原因。

還有當年的「勇不出界」。杜蘭特這個救球,根本不需要這技術那技術的,肉眼一看就是身體已在界外,但底線裁判就是「沒看到」。

還不僅是底線裁判,咱們換個角度,當杜蘭特救球時,邊線裁判也在盯著KD的動作,卻也沒有吹出界,你說這到哪講理去。

哈登可看得一清二楚,他向裁判申訴,但裁判不回應。

以上這些判罰,如果有鷹眼技術存在,真的就能避免嗎?這一點還是NBA努力的方向。技術是「死板」的,人才是「靈活」的,鷹眼技術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關鍵還要看是誰用以及怎麼用。但話又說回來,聯盟還要追求比賽的流暢性,沒有人想看一場充斥著各種挑戰,節奏被打亂的比賽。該如何在流暢性和正確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是聯盟需要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