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其他2個不孝指什麼?很少人知道

1905

中國古代異常講究孝道,一個孝字可以說貫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整個歷史進程。而古代文人墨客們對於孝所做的詩詞歌賦也數不勝數。而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下。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統治者或多或少都採用了以孝治國的方針,特別是在古代刑法法律方面孝文化佔據的部分非常大。

而我國的正統文化儒家文化,在孝經裡面對孝道的話也有著深刻的闡述,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當中便能夠看出古人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極其重視,就連自己的頭髮和皮膚有一點損傷都能夠被視為對自己父母的不孝。而儒家孝道思想對整個社會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個關於孝文化的標語也一直以來是整個社會廣為流傳的。這句話當中人們通常比較注重無後為大這後面四個字。而這一句話也通常被父母催婚的力利器。只要一個人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成家。那麼父母必定會在其催婚的時候用上這一句歷史名言。

但是許多人對於這句話卻不甚了解。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離樓上》當中,

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話的本意是指順在娶妻的時候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自己家要娶親的事實,這是非常違背道德能力的做法,在古人看來這邊是非常不孝的,因為作為子女,自己的成家立業都與自己的父母息息相關。而成婚這種。幾乎等同於人生。

唯一一次大事順卻沒有告知自己的父母,這便沒有盡到他應盡的本分和責任。而這也違背了古代關於婚姻大事當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定是一種極其不尊重長輩和父母的表現。這一句話當中的無後,其實是指一個後輩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並不是後人所熟知的,沒有養育後代。當然隨著社會的變化,這句話的含義也隨之改變,演變到後來無後為大其實已經成為了沒有養育後代的意思。

而古人所講的不孝有三,

主要有三不孝,一不孝是惡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長輩如果做得有不合理的地方,還一味地對長輩阿諛奉承,不指出長輩的錯誤,這便是不孝。因為這會導致長輩們陷入自己的錯誤當中無法自拔而不能改正。這實際上是害了長輩和父母的一種行為,這便是一不孝。

第二個不孝的行為便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句話的意思是家境貧困,再加上父母漸漸地老去,作為子女卻不思進取,在事業上毫無建樹。不能給自己的父母帶來優渥的生活,讓自己的父母在後半生享福,這便是不孝的行為,畢竟父母生育一場,在父母年老之後,自己卻不能給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不能讓他們頤養天年,甚至老了也吃不上飽飯,為生存而發愁,這也是一種極為不孝的行為。

第三個不孝就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句話。其實是趙琦的個人看法。也是今天所熟知的那個意思。意思就是在三不孝當中最嚴重的就是沒有生育後代,斷了家族香火,導致家族祖先沒有人能夠祭祀。在中國古代,古人特別注重宗族關係,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人丁興旺,但如果後輩在自己這一脈上斷了傳承,那便是對祖先最大的不孝,因為他讓整個家族無法繼續延續。

社會發展到今天,又衍生了許多新的觀念,這種新的觀念與傳統觀念時常有碰撞之處,各種道理,便需要自己體會。